由他培养出来的“徒子徒孙”数以百计,可他依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边精心培养后人,一边不耻下问,做到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了感恩孙绍成大师授艺,大师辞世,他从乌鲁木齐赶到北京,在恩师墓前长跪不起,泪水潸然。至今,他对师母关怀备至,视作自己的母亲。
他就是国家级玉雕大师陶虎。
求师
20世纪80年代第一春,改革开放之风吹暖了天山北麓辽阔的原野。位于奎屯绿洲的兵团一二七团场一个叫张廷的人,怀揣着对中国和田玉的憧憬,办了一个玉雕厂。
19岁的陶虎成了这个厂的第一批创业者。
从小喜欢画画的陶虎,,似乎对玉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更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工厂必须创造效益,还在蹒跚学步的陶虎就把自己当作骨干。他接到一块20多千克的和田玉青白料,在张廷师傅的指导下,用了半个月工夫,居然做成了高20多厘米的玉瓶。
这是他从业的第一件玉雕处女作,由此也决定了他今生今世的命运。
他的启蒙老师张廷看到他身上可挖掘的巨大潜力,惊喜不已。同时拜师学艺的一群年轻人对他的天分和技艺目瞪口呆。谁都知道,要掌握素活炉瓶的技艺,没有两三年历练是出不了师的。哪有刚学步就能走就能跑的?
接着,陶虎又做了一件炉瓶,还和师傅张廷共同做了一件更有动感、形态栩栩如生的和田玉摆件“龙凤呈祥”。
他们师徒带着一皮箱玉雕产品进京,北京进出口公司全收购了,给了7000块钱。有了第一笔收入,全厂欢腾。
1984年,乡镇企业在内地风起云涌,尤其是邓小平关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的谈话,将多少人压抑了多少年的创业激情点燃。张廷响应家乡河南沈丘县委政府的召唤,投身故乡创办沈丘县玉雕工艺厂,而且得到当地政府20万元的资助。
20万元在当年是一笔巨额财富。陶虎作为张廷精心挑选的4名虎将,也汇入了这股创业致富的洪流,从大西北到了豫东平原。
1985年,他们呼啦啦办起一个上百人的玉雕厂,一大批年轻人聚在一起,热血沸腾,信心百倍要做出一番事业来。工厂土法上马,从北京进了一批淘汰设备,焊接在水泥台子上,大多做的是大件活儿。陶虎独当一面,穿着雨衣胶靴忙活,付出的不仅是体力,还有智力和脑力。1986年,由陶虎独立设计制作的大型青白玉山子雕“群山祝寿”,重80千克,当年即被北京进出口公司以7.5万元收购,轰动一方,河南省电视台及各主要媒体都做了报道。该产品后来被销往日本。1987年,由陶虎独立设计制作的青白玉雕“八仙出游”,重30千克,又被北京进出口公司以5万元收购,销往新加坡。
玉不雕不成器,要出好作品,必须有好创意,好设计,好雕工。为此,玉雕厂不惜重金,以每月6000元的工资,外加产品销售提成,聘请了北京玉雕厂工艺大师孙绍成和被称为“小艺人”的商文仲,两位均是业界有影响的人物,成为玉雕厂的技术权威。
从此,孙绍成和商文仲成为陶虎的师傅和崇拜的偶像,尤其是孙绍成大师,成为他一生可亲可敬的恩师。
偷艺
孙绍成给陶虎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和田玉无限美好的前景。
学好玉雕技艺成了陶虎不可遏制的动力。
世界上没有两块相同的和田玉子料,从古至今,所有的子料雕件也没有两件是相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雕出来的子料观音,也绝不重样。
所以,每一个玉雕高手,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
师傅在玉雕作品上构图,是徒弟们学艺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师傅没叫徒弟,徒弟是不敢到跟前观看的。学艺的强烈渴望使陶虎情不自禁地向师傅跟前靠拢,有了第一次的窥视,他就像中了魔似的,第二回、第三回……既紧张又全神贯注。孙绍成打心里喜欢陶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他深知“与其要我学,不如我要学”,主动与被动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陶虎至今记得,有几回“偷看”,尿憋得不行了都不忍离去,生怕把师傅传神的那一笔给漏了。
会看更要会领悟。什么样的地方配什么样的图案,特别是绺裂处的遮盖,完全要因材、因质、因色巧妙布局,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傻学不行,得长心眼。”师傅渴了,陶虎及时把水递上,师傅拿起“天坛烟”,陶虎立即把火柴划着点上。师傅忙,陶虎主动将他换洗的衣裤洗的干干净净。
以心换心。起初陶虎是偷着看,心里忐忑不安。慢慢放平了心态,心平气和地学。再后来,陶虎的影子不在师傅的视线,大师会喊:陶呢?
学然后知不足。孙绍成老师也好,苏丽荣老师也好,他们几十年心血积累的绘画资料,平常上课展示给学员看,下课就带走存放于抽屉。陶虎又琢磨了,这些宝贵的资料当年都没有编印成教材,书店也没有这方面的书籍,光凭脑子记,无论如何也不能刻印在脑子里。怎么办?能不能偷着把这些资料绘制下来?一个“偷画”的闪念变得越来越强烈。
他把这个主意悄悄告诉一同从奎屯来的学友连大江,两人一拍即合。
“偷画”也是极富刺激的。每到夜色渐浓,工厂一片寂静,利用学员住在厂区的便利条件,陶虎、连大江相约悄悄来到师傅工作室,将台灯压得很低很低,便开始紧张地临摹。他俩规定,每晚每人各临摹两张图纸,需要三四个小时。
最怕师傅晚上到车间来。师傅偶然也会到工房来转转。只要一听到动静,他俩就特别紧张,赶快把绘画资料放进抽屉,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告诉师父:“白天有一样东西落在车间,来取时恰巧碰上了您。”
其实,陶虎、连大江这点小动作哪能逃过师傅的眼睛。好在孙师傅从不多问,对他俩的行为不以为然,有话没话说几句便悄然而去。
师傅的“纵容”,使两位小学徒更“胆大妄为”,连续不断的上“夜班”,将几位师傅有代表性的作品及资料一一临摹,成为陶虎保留至今最珍贵的资料之一。
“偷来的果子格外甜”。陶虎说,因为是“偷学”,人的意志和神情做到全神贯注,高度集中,记忆就特别深刻,终生难忘。
为争取多学一点,学精一点,陶虎和连大江还有过“偷练”的特殊经历。
在与师傅孙绍成耳濡目染朝夕相处中,陶虎、连大江景仰师傅的耿直、坦诚、爱徒如子、视艺术为生命的品德。孙师傅也喜欢这两个勤奋、好学、热忱、机灵的爱徒。为了给这两个特别好的徒弟“开小灶”,孙师傅还煞费苦心,选了一些特殊的好料,让他们晚上做夜活。陶虎称作“偷练”。
陶虎“偷练”的第一件作品是翡翠“麻姑献寿”。翡翠为进口原料,价格在当时更是与玉料没法相比。陶虎深知责任重大,尤其是学艺的天赐良机,他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倾尽智慧、汗水和心血,用一个半月的“夜晚”将活做成了。师傅久久端详,喜不自胜。之后,陶虎又做了一件仕女玉雕作品,在人物设计雕琢上更上一层楼。
陶虎还有一次“偷拍”的经历。那是商文仲师傅为一位知己朋友雕的一个观音,陶虎看了第一眼,就感到有一股魔力吸引着他。作品的整体效果几乎完美无缺,正面、背面、侧面,上下左右看,都体现着观音的端庄、和蔼、慈祥、善良,结构的准确与形象的生动交相辉映,优雅的体态和飘逸的线条融为一体,传统的技法与精湛的刀工相辅相成,一览无余地展示出艺术家巧夺天工的绝技,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让陶虎怦然心动的,不是想拥有这样一件传世佳作,而是敬羡商文仲的独特技艺。思来想去,怎样获取这件珍品的创作资料呢?只有拍成照片是最好的办法。但作为学徒,他还不敢向商文仲这样的大家提出拍照的请求。无奈之下,他设计了一套方案,神不知鬼不觉将这件玉观音的照片拍到手。
偷看、偷画、偷练、偷拍,从侧面反映陶虎学艺的痴心。也看出一个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