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猛烈的《勇者》、精致细腻的《链瓶》、高贵典雅的《金蟾》……,陶虎的每一件作品都蕴涵着一种美好的憧憬。这位从兵团走出的全国玉雕大师内心有着太多美好的情愫。
人生的抉择
陶虎,原名陶连疆,1962年出生在新疆奎屯。从小陶虎就喜欢绘画。70年代的兵团,正处在火热的建设时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兵团的军垦战士用乐观顽强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行动抒写了一种精神和信念。
兵团精神的感召和鼓励给了陶虎日后成长路途上太多的动力,在陶虎心中,父亲的形象就是为自己塑造这种动力的兵团第一代军垦战士的原型。
陶虎的父亲陶延武是一名1961年随部队集体转业的老兵。在陶虎的记忆中,父亲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生活中乐观积极、待人亲切,他的心中永远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高中时期的陶虎是班里的文体委员,良好的绘画功底让他在校园里小有名气。而家里的墙壁成了陶虎施展才华的第一块展台,“从小到大,最喜欢把自己得意的作品贴在家里的墙壁上,那时候是有点炫耀吧!”成长中的乐事铸造了他乐观的性格。
高中毕业后面对人生的抉择,陶虎却只能暂时选择团场务农,这对于血气方刚的青年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每天和农友一起下地劳动,在这个小有才气的青年手中挥动的农具中有太多的释放和发泄。这样的沉默抑或是注定了日后的坚持。现在陶虎看来,自己今天的一切是与那些日日夜夜的沉默孤独分不开的。
80年代初期,一心想要外出闯荡的陶虎终于来到奎屯市,成长的过程似乎总要点缀一些日后的悔恨和愧疚,当时的迫切让他没有看出父亲的无奈。
偶然的机会,父亲的一位朋友——127团玉雕厂厂长来到家里做客看见了墙壁上他的绘画作品,向他父亲建议让陶虎到玉雕厂学习玉雕。而当时正在奎屯市做建筑工人的陶虎又一次跌入了茫然的深谷。“我不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只是当时两种不同的身份,却给我了同样的迷茫。”
建筑工人陶虎,在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清晨街头小贩拉长腔调的叫卖声中,在路边走过来的青年时髦的发型中,真切的看到了自己和这里的距离。梦想依然只是梦想,现实的残酷换来的仍是茫然。当父亲把这个消息告诉陶虎的时候,有种千里马被相中的感觉,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进入玉雕厂的第一天,师傅给了我一块石膏和一张印着一个瓶子的图片,让我照着图片雕刻。”快乐不会打败切身沉痛的茫然,陶虎知道这是师傅对自己的考验,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三天三夜,用钢锯条打制成的小刀细致的雕刻着,浮雕、花纹……,每一处都精心的雕刻,每一刀都不敢大意,这次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更随着成长的磨砺变成了今天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成长的磨砺
玉器雕刻技艺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作为军垦后代的陶虎对此有自己的理解,“就像父辈们改良盐碱滩一样,需要长期的坚持,这个坚持的过程非常艰苦,内心必须承受太多巨大的荒凉。”
1984年底,农七师一二七团玉雕厂搬迁至河南省沈丘县,成立沈丘县玉雕工艺厂。在玉雕厂组建期间,陶虎主要负责招募员工。而经历过一段波折才进入玉雕行业的陶虎内心明白机遇对于有天赋的年轻人的重要性。
玉雕厂成立一年时间,员工已达百人,而此时技艺有所小成的陶虎开始注重在技艺上对他们进行传授和培养,很多新员工很快都成为厂里的骨干。此时,陶虎的玉雕创作之路也开始起步。
这个时期,陶虎设计了重达80余公斤的大型青白玉山子雕《群仙祝寿》和重达30余公斤的中型青白玉山子雕《八仙出游》等作品,厚重、细腻的创作风格在此时已有所体现。这些作品多数销售到新加坡和港澳台地区。
1987年6月,为了提高自己的玉雕技艺,陶虎来到北京拜师学艺。应聘到北京玉雕厂,跟随孙绍成大师学习。对陶虎来说,在北京学习的这段时期,不仅让自己的玉雕技艺有很大的提高,学习了很多的绘画技法和雕刻技艺。更重要的是,师傅的性格和对玉雕创作的热爱、造诣给了他很多触动。
孙绍成大师一生潜心研究玉器雕刻,注重玉雕技艺的传承,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玉雕技术人才。但他一生淡泊名利,为人耿直,坦诚。“玉雕技艺的提高和个人的修养与内涵有很大的关系。”这是陶虎在跟随孙绍成大师学习期间悟出的道理。
1990年,陶虎回到新疆,雄心勃勃地想在家乡打拼出一片天地。而当他深入了解后,却遭受到不小的打击,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玉雕创作的念头。在当时的新疆,玉器行业处于起步阶段,玉器消费市场的低迷让整个行业处于一种艰难的生存状态。“要不要坚持?新疆的玉器行业还需要多久才能走出这样的尴尬境地?”对于当时已经成家的陶虎来说,这些问题不仅仅只关系到自己的梦想,而更多的是牵连着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这些问题困扰了陶虎好久,5年的漂泊让他不忍心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最终让他做出继续坚持的决定依然来自于这片兵团热土。承载自己童年的这片土地,荒凉的戈壁变成了希望的良田,陪伴自己成长的小树已经变得郁郁葱葱,一切都彻底覆盖了当年的记忆。看到家乡的变化,让陶虎决定坚持自己的梦想,继续从事玉雕创作。
成功的积淀
陶虎应聘到马学武的玉雕厂担任设计和雕刻工作,经过一段磨砺之后,他更珍惜这样的机遇。
1991年,在新疆玉雕行业已经崭露头角的陶虎被聘入昌吉市玉雕厂,担任副厂长兼总设计师。良好的绘画技法和雕刻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刚刚上任不久,昌吉玉雕厂要为首届昌吉州蟠桃会制作一件玉雕作品,面对一块重达100余公斤,高70余公分的上好碧玉籽料,陶虎在带领技术人员连续奋战几天后,决定以西王母设蟠桃宴与瑶池之滨,邀请各路神仙为寓意,定稿为《瑶池会》。历经一年多的精心雕刻,新疆有史以来第一块大型碧玉籽料玉雕作品《瑶池会》问世。作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当时疆内媒体给予了广泛报道。此作品现已被香港中艺公司收购。
1993年9月,为了提高理论知识和玉雕技艺的结合,陶虎进入昌吉师范专科学院进修。
1994年9月,陶虎创办了自己的玉石雕刻厂。从那时候起,陶虎不断地追求技艺的提高,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到2005年3月,陶虎创办了自己的品牌,成立了品玉轩珠宝店。同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为陶虎颁发了《新疆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
在此期间,他创作的《羊脂玉提链瓶》、《羊脂玉和谐花插》、青白玉籽雕《朝圣图》等作品也在同行业中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2002年10月,陶虎独立制作的一套墨玉酒具在北京第一届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活动中荣获“最佳工艺奖”。由他设计制作的和田玉籽料笔筒《踏雪寻梅》和一件羊脂玉籽料《朝圣图》在2005年9月新疆第二届和田玉展示会上都荣获“最佳工艺奖”。
2003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艺美术协会选举陶虎为副秘书长;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吸纳陶虎为常务理事;2008年11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陶虎《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父辈们身上所凝结的那种乐观的创业精神给了我太多的动力和坚持的信心。”陶虎始终眷恋着那样的精神和信念。